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张振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反对阐释的艺术——探索张振江的精神空域

2012-07-26 15:30:45 来源:当代艺术作者:
A-A+

  内容概要:没有什么比用“物我两忘”、“物语神游”这两个词形容张振江更贴切了,无论是他的文,他的作品,还是他的言论,在我看来都与他本人极为统一。他几乎化身成了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仍蕴于生活中,并不脱离在外,他说“我希望我的艺术能够进入市场,能够被大众接受,能够有他的价值而且它的价值能够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

  没有什么比用“物我两忘”、“物语神游”这两个词形容张振江更贴切了,无论是他的文,他的作品,还是他的言论,在我看来都与他本人极为统一。他几乎化身成了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仍蕴于生活中,并不脱离在外,他说“我希望我的艺术能够进入市场,能够被大众接受,能够有他的价值而且它的价值能够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但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学术而非时尚潮流型的艺术家。”这是一种诚实的心愿,本真的理想。

  “症结”是灵感的源泉

  艺术家之路不易走,但于张振江而言似乎更加不顺理成章,而他把这些曲折用来创作,继续完成做“学术型艺术家”的梦想。张振江说自己从小好奇心重,绘画的禀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从小生活在小伙伴的褒奖之中,“小画家”的光环下。油画、综合材料,各种方式的创作他都去尝试,还有关于装置、影像的各种方案,他感到自己的天性得到了张扬,因此从不禁锢自己奇异的艺术设想,能否付诸实践,会不会成,那也只是随后的考虑了,尽管经常换来自己的不满意。

  在农村长大的张振江8、9岁上过并不正规的美术班,他由中专生自考了本科,在广州美院读研后,终得以申请做中央美院访问学者,进修当代油画,如今的他甚至还有进修博士的打算。张振江做过13年小学老师,一直没忘画画这件事。“我烧了两次画,在当时苦闷的心情下看到几十幅画被我付之一炬感觉特别新鲜,我亢奋不已,做好了迎接新事物的准备。”现在张振江惋惜当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保存起来,那些几乎堆满地下室的画,画的都是自己那时喜欢的东西,现在已很不一样了。

  我时常感到创作有时候来源于某种症结,正因为无法跨越才能有深刻的思索。也许是由于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书籍,他非常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一个人要在当下的社会中生存,特别是自由的生存非常不易。人总是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生存的压力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张振江不断徘徊在社会与自身的各种矛盾中,(那些由社会引发的自身的问题,再由自身来思考的社会问题)。当下的社会环境、生存状态、精神世界……这些现实又复杂的因子就像已渗透到周遭的空气中一样,令人无法回避又阐述不能。张振江感到当需要描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远远甚于语言,艺术实在是一种太贴切不过的语言。

  这系列作品主要是写生,人体与风景这两个题材都是关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感觉确是一种亲身的经历,但又不能去一一对应,只能归为是一种视觉感悟,这些意象只是具有某种符号性罢了。张振江把视觉对象转换成对精神空域的思索,是他与所描绘对象的一种感官和心灵上的交流,是使对象人格化、“我”化的一个格物的过程。他感到我们在旅程中看到的窗外的风景,就像窗外的风景看我们一样,彼此都游离不定,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这些远视的风景模糊不清于我们而言,找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哪儿都只是驿站罢了。

  关于“人体”的几幅作品虽然用的是油画的语言,但完全是以中国传统的审美眼光来观察的。这些作品的主题并非在一个特定时间凸显出来——它其实一直都存在着。也存在于之前的作品中,只是用抽象的方式不一样的呈现。张振江表达的是他置身于精神空域中的体悟,这些风景或者人体只不过是他借用的具象。他并不去思索某个具体问题,而几乎是将自己化身成了一种状态。“只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对环境或者时代的反映,是以我的方式,可能别人不会那样。”

  他非常注重作品的视觉效果,这是传达自己精神层面的东西给观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艺术语言的磨练。选择油画也是跟自己的生命体验有关,这么多年来张振江一直在绘画领域摸索,现在他只不过是选择一种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思想,这是很自然的一种选择。

  反知识与实验精神

  张振江很大程度上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崇尚庄子美学理念中重要的一点,即忘记自己,忘记以前所学知识的束缚。所以他才不愿自己的创作被归为某个艺术的门类,或者把自己困于既定的某种界限中,“不管当代不当代,不要去想这些。在这个时代中,但凡一个有良知的、真诚的艺术家,做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当代的。所以就算我不说要做当代艺术家,我做的必然是当代艺术。”张振江在做的,是反对阐释。

  张振江精神场域中的游离感让我总是情不自禁想把他向现实世界一方拉一拉,我甚至向他提出质疑,认为那些他抛弃知识体系的感悟,会以他作为艺术家的话语权建构出一种非常主观的价值观对大众产生影响,而这个脱离知识的价值观很有可能是偏见和错误的。艺术家真实内心的表达必定是充满感情,我甚至担忧那种直入观众内心的感染力。然而张振江并不阐释向我证明他观点的正确性,他只是告诉我“艺术是让人感受美好的,作为艺术家要有良知和文化责任感,传递有关美好的东西。”当然我已无须质疑,因为美好永远不会让人误入歧途。

  有良知、前瞻性、学术、实验精神……张振江在自己所要成为的那类“当代艺术家”上附满了标注。其中,他反复强调的是实验精神。当我问“你实验性体现在哪里”的时候,他也跟着自问了一遍,为了使自己达到自觉,他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实验性的表现方式很多,但是他认为归根结底首先是态度,一种实验的文化态度,一种艺术创作向未知挑战,去探索不确定性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受既定知识的束缚,自然地抛弃原有的知识体系,或者放弃自己没有消化的知识,必须以一个全新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实验精神。而那些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被吸收后所呈现出的那种纯粹——他认为只有当去掉了种种牵强附会,洗尽铅华所沉淀下来的东西,最终才真正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心态,不能当成一种明确的任务来完成。艺术虽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检验适不适合的标准是来自本我的、真正有感而发的真实体验。

  湿的篮球在干净的墙壁上撞击的效果、满脚污垢在干净的地板上留下的脚印,这种各样的动作行为经过后的痕迹,对张振江而言并不看到污秽,而是敏感又充满兴致。他认为生活中的事件运用在艺术上或许就会是某种造型的语言。“坐火车、吃饭、聊天都会产生我想要记录下的东西,这种记录就是我的草稿,有的可能在一段时间过后就被忘了,而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在这时候涌现出来,并不断给自己以强化,当强化到一定程度,证明已经过反复的验证,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作品的诞生。”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写照,我想不光于张振江如此。

  张振江做了七、八年在材料上的实验。传统的一些材料被他翻来覆去的用各种新方法尝试:用火烧出油画,再掺杂一些混合型的材料;为表现一些机理语言而将满口的茶水喷到油画上;把塑料薄膜盖在未干的画上,再用火把薄膜烧掉……这一切在他看来就是“玩”。“经验告诉我油和水不能混合使用,但我就要混合,以某种我个人的方式,结果很多纯视觉性的效果竟非常迷人。”实验的失败往往给张振江带来新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实验所产生的效果是偶然和即时性的,他坚持相信,有了偶然就会成为必然。我便想到,不管在什么领域,实验精神其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却也最易受挫。因为它似乎比其他事件不可预期,而且失败率极高,但恰是这种叵测和神秘感才让人充满兴致与激情,未知才是保持对事物新鲜感的唯一因素。

  做有内涵的中国当代艺术

  虽然现今一直推行油画的中国化,但油画毕竟是舶来品。因此张振江除了受文艺复兴的大师的影响外,还有如抽象主义的大师马克•罗斯科塔、做不定型艺术的比埃斯以及基弗等等很多现当代重要的艺术家对他有所启发。他希望在了解西方的一些油画经验、技法上,以自己的感悟重新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他认为“可能其他的语言可以大家通达,但是艺术的语言有很强的自我性,这是我的艺术,以我的方式观察世界,以我的语言表现世界,所以必须明确带有我的色彩。不仅如此,当代艺术也应该有时代性,作为个人来讲同样也具有时间性,现在的作品就是我现在应该有的面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振江借用这句名言用于实现他做自己的中国当代艺术理想,这也是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另一说法。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灌注中国当代艺术内涵的事业,因此他告诉我,《四书五经》、《文心雕龙》这些古老的经典书籍一定要阅读,吸取精神。难怪我在张振江写的有关《空域》这系列作品的创作心路的一篇名为《精神的空域•灵魂的落点》的文章中总是看到他反复向自己敲响警钟,他写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造就了你我复杂的身份,我们首先是中国人,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但我们与传统文化精神已经断裂太久;其次我们是现代人,以西方文明为主导下的中国人,是被西方文化殖民化的产物;在西化的过程中笔者幡然醒悟,我们的文化之根在哪里?”我想这正是阅读这些书籍带给张振江的文化自觉吧。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张振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